靶向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CD30L:新型肽偶联物及其治疗潜力
背景: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(B-NHL)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的大多数。B-NHL患者常出现多次复发,需要多线抗肿瘤治疗,并且会产生耐药性。尽管存在免疫原性和肿瘤渗透有限等挑战,但针对CD19和CD20的治疗策略近期取得的成功,凸显了在B-NHL中识别独特分子标志物用于精准医疗的治疗潜力。
方法:在本研究中,采用全细胞噬菌体展示技术鉴定出针对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(B-NHL)细胞的特异性结合肽TG-1,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予以确认,通过质谱鉴定其相应靶点CD30配体(CD30L),并经功能实验、分子对接、生物信息学分析、敲低和拯救实验进行验证。此外,通过探究CD30/CD30L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,研究了TG-1及CD30L在B-NHL细胞中的作用和功能。另外,对TG-1肽和阿霉素共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(AuNPs)进行了表征,并研究了其在体外和体内对B-NHL细胞增殖的影响。
文章确定CD30L是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(B-NHL)细胞上的一个新型分子靶点。CD30L/TNFSF8(肿瘤坏死因子配体超家族成员8),又称CD153,是一种26-40千道尔顿的II型膜糖蛋白,属于肿瘤坏死因子配体超家族。它在包括伯基特淋巴瘤(BL)、滤泡性淋巴瘤(FL)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(DLBCL)和急性髓系白血病在内的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过度表达。迄今为止,CD30L/TNFSF8尚未在B-NHL细胞中被作为靶点,这使得其发现对于此类疾病的靶向治疗具有潜在的重要意义。文章的研究不仅证实了CD30L可作为B-NHL细胞的治疗靶点,还提出了一种新型靶向肽,旨在克服单克隆抗体(mAbs)的高免疫原性和肿瘤渗透性有限等挑战。与单克隆抗体相比,靶向肽在肿瘤靶向方面具有诸多优势,包括免疫原性极低、特异性和亲和力高、局部治疗减少副作用以及快速内化。
名称:TG-1
单字母 H2N-MHPNAGHGSLMR-OH
多字母 H2N-Met-His-Pro-Asn-Ala-Gly-His-Gly-Ser-Leu-Met-Arg-OH
氨基酸个数 12
分子式 C53H86N20O15S2
平均分子量(MW) 1307.5
结果:在此,文章通过全细胞噬菌体展示技术鉴定并验证了CD30L为B-NHL细胞上的一个新靶点,以及其高度特异性的结合肽TG-1。TG-1与CD30L结合,通过破坏对B-NHL细胞存活至关重要的CD30-CD30L信号轴,抑制淋巴瘤细胞的活力。它在体外和体内均表现出对淋巴瘤细胞增殖的强抑制作用。此外,肽和阿霉素共功能化的金纳米颗粒对B-NHL细胞增殖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,突显了其作为有前景的治疗策略的潜力。
结论:总之,文章的研究结果突显了CD30L作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(B-NHL)治疗新靶点的潜力,并展示了CD30L靶向肽在推进B-NHL精准医疗方面的前景,为未来的临床发展铺平了道路。
参考文献:doi.org/10.1186/s12943-025-02393-9